close

轉貼自   . 易經証釋“河圖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六在北二七居南 三八居東四九居西 五十在中宣聖講義...易經證釋二氣者。氣之本。五行者。萬物生成之本。皆造化之始基。天地人物之原質。由一而二而三。而後萬物以生以成。其道固昭昭矣。二者兩儀。三者兩儀合化五行是也。二五搆精。妙合而凝。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此由三而生萬物也。故河圖天地之數。生成之本數也。五行分合之數。萬物所自生化之本也。由其位言之。則按乎天地之定序。南北東西方位。而相得者也。故一六以水居北。三八以木居東。二七以火居南。四九以金居西。五十以土建立中極。以應四方而通天地。此地為世界中心。憑之以測天地之生長萬物。所謂極也。天地之極。即數之中。即五也。.天地以五為中心。五行以土為根本。萬物萬事以中一為立極。皆自此象見之。以天道言之。則一切生化之數。不離于中五。而用以廣。德以大。萬物所倚。萬數所持。皆此五也。故曰天地心。亦陰陽之中氣。五行之中道也。以人道言之。五者眾德之本。即中和也。一也。至善也。以施于事言之。即仁也。忠恕也。為人生不可失者。故聖人述之為教。以執中用中。為萬行之先。易傳曰顯諸仁。藏諸用。此二語即釋洛書者也。洛書之中五。即仁也。而曰藏用者。則言洛書用五藏十也。夫陰陽二道。相倚而成用。而陰必藏。陽必顯。一藏一顯。其用始大。五與十皆土數。即土德也。一屬于仁。陽也。一屬于智。陰也。用仁而藏智。仁顯而智不顯。藏也者非去而不用。言藏之于內。不以顯也。蓋天下之道。必首德行。仁為人之全德。亦天地之全德也。若智者。以成仁之用也。不可獨用。仁顯其德。而智全其用。則用不顯而自大。是中庸成己成物之功。所謂不慮而中。不思而得者也。唯聖與至誠則之。以人之生本乎仁。仁之德無不全也。而智成之。即陰陽之道也。顯仁藏智。智在仁中。即扶陽抑陰之道也。此義則本于洛書。洛書顯五而藏十非無十也。四正四隅。所合皆十。即所謂藏也。藏之于內。而獨顯五。以明立極之。義實為天地微妙之道所見者也。天地之功。見于生成皆仁德也。不見其智。而功莫與大。此即能藏其智以成其用也。人若忘乎此義。不顯其仁而用智焉。是悖天逆道。無不敗矣。尚何成哉。.莊子【混沌開竅】之寓言,翻譯為白話文,    來一段...莊子應帝王第七旡讀既音旡為名尸,旡為謀府,旡為事任,旡為知主。體盡旡窮,而遊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即: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
有一天,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在中央相遇,
中央之帝【混沌】很熱心的招待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
 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為了要答謝中央之帝【混沌】的熱情款待,
突然想到一個報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方法,讓中央之帝【混沌】能與一般人一樣,擁有所謂【七竅玲瓏心】。
 【倏】、【忽】二帝認為,人類都有所謂【七竅玲瓏心】,
能聽好聽的音樂,抑或聲音、能看美麗的東西、能吃美味的山珍海味,
以及呼吸芳香的空氣,只有中央之帝【混沌】沒有,
那【倏】、【忽】二帝來幫中央之帝【混沌】鑿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七竅好了,
於是【倏】、【忽】二帝每天幫中央之帝【混沌】鑿開一竅,當七天之後,
【倏】、【忽】二帝順利為中央之帝【混沌】完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七竅全開之後,
中央之帝【混沌】卻因為喪失了【赤子之心】,於完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七竅之後,當場就死掉了。
.
何謂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純一無偽)者也。」
.
忽,忘也。――《說文》 
忽,輕也。――《廣雅·釋詁三》 
奈何而忽。――《漢書·食貨志》 
忽於小過。――《漢書·王嘉傳》 
忽于道德。――《漢書·東平思王宇傳》 
不可忽也。――《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疏忽;忽忘(忘記);忽易(忽略,忽視);
忽睨(傲視);忽怠(輕慢);忽慢(輕慢);忽薄(輕視) 
.
儵,疾也。――《廣雅》 
儵然而往。――《莊子·太宗師》 
往來儵忽。――《楚辭·招魂》。
注:“疾貌。”
又如:倏易(急速地變化);
倏霍(急速的樣子);倏閃(頃刻;霎那間);
倏忽(一眨眼;忽然);倏爾(轉眼之間);倏瞬(一瞬間) 
.
北海之帝為【忽】可以為天
南海之帝為【倏】可以為地
中央之帝【混沌】可以為仁 ~~~~~~~~~~~~~~~~~~~~~~~~~~~~~~~~~~~~~~~~~~~~~~~~~~後記 來點不一樣的解說原文既以【无】字為開頭  就表示下文要談之重點全在這個字上來論說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字所代表的是甚麼這個【无】後來演變為【炁】字  現一般人較常用而不再用原先古字【无】而這個【炁】是要由北海之帝與南海之帝所結合而成的  現今用個更簡單易懂的代名詞【金丹】來解說  讓人較易懂  其實它是無形的  也可稱之為類似【先天一炁】  也可說是類似一團【混沌】  還未達於真正【混沌】有此混沌之性才能與中央之帝真混沌會合  會合之後在此溫養而成一團真正混沌之炁  我們再給它個代名詞【聖胎】【真我】但在此溫養過程之中  就要像在無塵室中之下  也就是說在此階段要常保持寂靜之心  方能溫養而成  否則心猿意馬  五毒攻心時  此好不容易修練出之【真我聖胎】亦會散失於無  也就是原文【混沌死】之意  而非中央之帝混沌死亡  這就像母親在懷孕時期一樣  要非常小心不要動了胎氣  動了胎氣會導致嬰兒流產 這就是抱元守一之要義  守一是要守至虛極   心中不為外事外物之影響  心要保持如如不動  時時戒之慎之  方不至前功盡去 南海之帝亦可言乾言天中央之帝亦可言真我人北海之帝亦可言坤言地 此  天  人  地  為一三才之氣 先天八卦  南方位為乾為天  北方位為坤為地 河洛圖  之解說數字   北方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此天字是代表陽  地字是代表陰  也就是奇數與偶數之意  非為頭頂天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無極靈修道場 的頭像
    台中無極靈修道場

    daomasih台中無極靈修道場的部落格

    台中無極靈修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