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仍然擁有生命存在地方,大約是海平面上下10公里。整個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時被稱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蓋大氣圈的下層、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層。生物圈通常據信始於自35 億 (3.5×10 9 )年前的進化 。生物圈又分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 。根據相似的存在範圍劃分為植物群和動物群 。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緯度劃分,陸地生物群落在北極圈和南極圈內缺乏相關的植物和動物 ,大部分活躍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 編輯 ]大氣圈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圖(部分按照比例)
地球擁有一個由78%的氮氣 、 21%的氧氣 、和1%的氬氣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組成的厚密大氣層 。大氣層是地球表面和太陽之間的緩衝。地球大氣的構成並不穩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響。如大氣中大量的自由二價氧是地球植物通過太陽能量製造出來的。離開這些植物,氧氣將通過燃燒快速與物質重新結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對地球上的生命意義重大。
地球大氣是分層的。主要包括對流層 、 平流層 、 中間層 、 熱層和逸散層 。所有的層在全球各地並不完全一致並且隨著季節而有所改變。
地球大氣圈的總質量大約是5.1×10 18 kg,是地球總質量的0.9 ppm 。
[ 編輯 ] 水圈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表面含有液態 水的行星 。水覆蓋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 (96.5%是海水 ,3.5%是淡水 [35] )。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陸都存在。地球的太陽軌道 、 火山活動 、 地心引力 、 溫室效應 、 地磁場以及富含氧氣的大氣這些因素相結合使得地球成為一顆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處在足夠溫暖能存在液態水的軌道邊緣。離開適當的溫室效應 ,地球上的水將都會凍結為冰 。 古生物學證據顯示如果藍綠藻( 藻青菌 )在海洋中出現晚一點,溫室效應將不足以維持地球表面液態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 萬至1 億年間凍結,發生冰川紀事件。
當時在像金星這樣的行星上,氣態的水阻止了太陽的紫外輻射。大氣中的氫被吹過的太陽風 離子化 ,其產生的效果雖然緩慢但結果卻不可改變。這也是一個金星上為何沒有水的假說:離開了氫原子,氧氣將與地表物質化合併留存在土壤礦物中。
在地球大氣中,還存在一個薄薄的“ 臭氧層 ”。 臭氧在平流層吸收了大氣中大部分多餘的高能紫外輻射,減低了裂化效應 。臭氧只能由大氣中大量自由二價氧原子產生,所以臭氧的產生也依賴於生物圈( 植物 )。 地磁場產生的電離層也保護了地球不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