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道之士該學習的做人處事與道理 何謂德行? 

                清陽玄門嗣教第八代掌門心玄子張健全  

                歲次庚寅年仲秋朔日於台北總壇  編撰

效仿古代聖賢的精神,往往千古(明)芳的背後,有著刻苦勞心的過程,後代世人因當學習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老子道德經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解釋)聖人的德行,就像水一樣,灌溉萬物,滋潤眾生,柔和無爭,能做人所不願意做的,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屈人所不願屈的,謙卑柔順,圓融變通,遭到排擠而能退讓,受到打擊而無有不平,好也接受,壞也接受,總是能安然的相處,好也自在;壞也自在,總是能自(游)自在,修道者,若能修得像水一樣,則離大道已經不遠了。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釋)聖人修的如同水一般的德行之後,待人行事,懂得處在最妥善之處,心境如此深妙,能須能容,並以仁德和善念施與眾生,而無所求,顏出必信,處理政事有能善化其民,做任何事情,自能發揮巧妙的能力才華,並能用智慧選擇最恰當的時機來運化,也只有水一般的柔和順忍,無爭無求,才不會招來對立及怨恨。

人能心如止水,避高就下,便是居於善地;能虛心養慧,含智內照,便是心善淵;能悲憫眾生,無為教導,便是與善仁;能言語真誠,心口如一,便是言善信;能因人因地權宜治理,便是政善治;能曲直方圓,順理應變,便是事善能,能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便是動善時。此七善能立,萬善能立,沒有不近於道的。

老子道德經 觀徼章第二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

(解釋)明心見性的聖人,以無求無執之心來處事,以無求無執之心來教民,無心無求之為,即是中道平等之為;中道平等之為,即是博愛無私之為。大道以(無心)而運化,聖人以無為而教民,聖人其實明白天地間相對的道理,卻是能超越凡夫的情執和偏見,超越相對的束縛,心也無為,言也無為,行也無為,事間的是非成敗,其實說起來,不過是個因果現象,因緣合而生,因緣分而滅。其實身在其中,也不過是了因果罷了,沒什麼好牽掛或煩惱的。

老子道德經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解釋)天地:無極而生太極,太極撥兩儀,兩儀分天地,陽炁清輕升而為天,陰氣重濁降凝為地。天地指大道之德也。

不仁:乃指大道無有人類的情執與偏見之仁。

芻狗:古代祭祀用的草狗,祭祀完即丟棄。

天地無私,對萬物眾生一視同仁,即時卑賤如草狗,也以平等之心對待。

聖人效法大道之德,也平等無分別的對待一切百姓眾生。

天地乃承應大道之德,乘載萬物,人乃因天地而生,天地沒有偏私與情執,只有平等與博愛,自然是以無為的心來化育一切。若我們真能以大慈悲平等之心來看待眾生,則我之心就是天地之心,我之德就是大道之德,此亦即是真仙境界。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多必失。不僅失,而且傷神耗氣,不如謹守中道,該說則說,該止則止,言言得當,無有廢話。

老子道德經 處厚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解釋)真正上德之人,與道合真,與天地同體,自心即是德,卻不會自以為有德,這才是真實的德。而下德之人,不知大道為何?德行淺薄,卻自以為有上德,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無德。

就好像真正高道之人,不會刻意的告訴別人,『我是如何的苦修、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佛號、到達了什麼境界、得到了什麼感應、擁有了什麼能耐等等…』。但這卻是許多修道者,極易犯的過失。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解釋)上德之人,得自然無為之道,心與道合真,心如太虛,空寂澄清,做而不執著,做而無罣礙,做如無做。而下德之人,心性未達無為境地,故在有為法中,注重有行之態,人、我、外境,看的很重,事事物物,每每顧其身分面子,惟恐失其有德之名,惟恐傷其有德之譽;罣礙其所做之事,執著其所結之果。

以上引用老子道德經的經文,來引度修道執迷不悟之人,望能明心見性,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修正,早日與道合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無極靈修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